资讯原创 学陈思诚模式却没能成爆款…如此不思进取的国产犯罪片翻拍潮,何时才能冷却?
首页资讯影视资讯原创 学陈思诚模式却没能成爆款…如此不思进取的国产犯罪片翻拍潮,何时才能冷却?

原创 学陈思诚模式却没能成爆款…如此不思进取的国产犯罪片翻拍潮,何时才能冷却?

原标题:学陈思诚模式却没能成爆款…如此不思进取的国产犯罪片翻拍潮,何时才能冷却?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翻拍自韩国电影《七天》,张艺谋之女张末执导,张小斐、李鸿其、惠英红主演的悬疑犯罪电影《拯救嫌疑人》已于11月1日上周三全国公映。

在前期热度不温不火,映前媒体预测票房普遍不到2亿的局面下,《拯救嫌疑人》于10月28日开启大规模点映,并在周末两天取得不错的点映票房后果断提档,试图效仿暑期档《孤注一掷》的“趁热打铁”模式。根据目前走势判断,影片收获4亿以上票房已成定局——虽超出预期,但和近40亿的《孤注一掷》比,显然难达又一黑马爆款梦。

同时,目前影片在猫眼、淘票票平台分获9.3、9.1分,虽然豆瓣6.4分比较平庸,但综合三平台来看,观众评价也还算可观。

《拯救嫌疑人》超出预期的商业成绩再一次证明,能制造社会话题的反转类悬疑片已经成为市场上能获得相对稳定收益的少数“香饽饽类型”之一。如果在此之上,再加一道对国外成功犯罪片实行拣选翻拍的工序,则更能安全地保住剧作下限,新的国产院线片成功公式已成。

当然,能否成为全民爆款,还得各片看各命,和影片质量和时运都密切相关。

那么,眼前这部同样“讨巧”的《拯救嫌疑人》,真的好吗?

和近年来诸多同类型罪案片相似,《拯救嫌疑人》架空具体地域,故事设定在东南亚某国。华人杰出律师陈智琪(张小斐 饰)女儿在运动会上被绑架,随后接到绑匪电话,对方以女儿生命要挟陈智琪为一桩年轻女性被杀案的死囚嫌疑人丹温(洪浚嘉 饰)翻案。

陈智琪随即联手警察好友金志雄(李鸿其 饰)展开调查,在搜寻线索和辩护的过程中,神秘男子纳吉(王子异 饰)浮出水面,而她为死刑犯辩护的行为,也受到了死者母亲林淑娥(惠英红 饰)的质疑……

从《误杀》系列到《消失的她》,翻拍外国悬疑片+东南亚设定的“陈思诚公式”在内地电影市场风头出尽——这回张末走上相似路线,很难说没有投机嫌疑。网友也丝毫不吝惜调侃,狂cue陈思诚:

虽然《拯救嫌疑人》翻拍自2007年上映的韩国犯罪片《七天》,但在宣发中却有意对翻拍背景尽少提及,这也算近年国产翻拍片的一套基本策略。

事实上,影片情节和人物设定相比《七天》改动不算大刀阔斧——原片中支撑起先前所有情节合理性,释放巨大情感震慑力的最终反转,就是能被翻拍团队看重的核心资产。所以,影片本来也高度适于移植,即使全面照搬过来,也能保住可看性的下限,想出错都难。

反过来也可以说,因原作就是“核心反转驱动”,《拯救嫌疑人》自然缺少供改编驰骋的自由空间,除了必要的本土化转译工作和零敲碎打的情节、人设微调之外, 恐怕只有在放大反转场景的催泪效果方面下功夫。

于是,就有了《拯救嫌疑人》最重要的改写,即将《七天》结尾两场戏并一场,让律师、警察、被释嫌疑人和死者母亲在仓房私刑现场中聚集,展现更为刺激、煽情的血泪爆发,并以其中一人的死亡作结。

相比之下,《拯救嫌疑人》的高潮场景更激烈残酷,实际是更狗血了。原版中死者母亲含泪微笑,在女主面前被警察带走的场景就远为隐忍。

就算放大到影片整体来看,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用“狗血化”“平面化”的方式“猛煽情”,基本就是《拯救嫌疑人》改编的大方向。

《七天》的案件奇情归奇情,在视听、叙事、人物刻画上还都大都对标以《七宗罪》为代表的好莱坞心理犯罪片调性阴暗、“镜头晃得狠”、“剪辑花得很”的“装深沉”美学,尽量避免平面、缺乏质感的廉价“八点档煽情”。

比如,包裹在《七天》复仇计划外面的,有福音配乐和“创世记七天”隐喻构成的神秘外壳,不论其是否有可推敲的深意,起码让影片氛围、质感、逼格明显上了一层。

但也不知道创作者是太低估我国观众观影水平,还是本就想靠过于直接的情节、场景刺激观众神经和泪腺,《拯救嫌疑人》还真就是平铺直叙、“一丝不挂”、毫无修饰地摆出一个个质感很低的狗血桥段。

比如检察长将男女主角关在密闭汽车内放火,意图灭口,居然“毫无意外”地无意中放二人逃脱,导致女主在最后一秒又“毫无意外”地成功出庭,这种能被写进“狗血套路大赏”经典教材的桥段,2023年了,居然还在用;

又如令法学生观众血压爆表的,高度悬浮虚假的搜证、审讯流程;

再如受伤永远不打急救电话,就知道把伤者哭死的降智操作;

最要命的是结尾毫无必要地重演犯人凌辱被害者的暴力场景,不免令人怀疑导演意图是否健康。

加上不少悬浮、失真的环境细节,大量飘得很远、完全不贴场景的后期配音,若干谈不上有“刻画”、干瘪到一眼即知的角色塑造,都明白昭示着《拯救嫌疑人》整体品质的高度塑料化。

如果说这样的影片还能真实地感动一批女性观众,引发某种程度上的“女性共情”“母亲共同体连接感”,那也基本是原作剧本的功劳。

然而即使在这方面,《拯救嫌疑人》的改编也没多好。稍微观察一下网络评论就知道,在观影过程中,对《拯救嫌疑人》性别意识感到不满、不适的女性观众,根本不在少数。

例如开头母女浴缸对话中,女主角抬起的曼妙长腿,不出意外遭到“男性凝视视角”的指控。

这方面,《拯救嫌疑人》可能有叫冤的理由——原作《七天》中,有一模一样的桥段。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张小斐的形象太过柔弱娇媚。金允珍版本的女律师从外形到性格尽显泼辣强悍,在女儿面前秀腿,多少有些“去凝视化”的力量感。换成张小斐,这一镜头就难免沾染浓重的男凝气息。

如果说“秀腿”镜头还可归结于改编取舍考虑不周,影片中其他一些对女性死者梁昕苑缺乏尊重的镜头和多余桥段,就推诿不了了。

无论导演认为这些镜头和桥段在推进叙事方面有何实际作用,在一部以“女性力量”“母性共同感”为表现主题,从选材到宣发都紧扣女性议题的“女性电影”中,出现这样引发强烈性别意识争议的部分,至少能证明,女导演张末的女性意识,太薄弱了。

即使避开这些可能上纲上线的争议不谈,影片在塑造女性角色内在的强大精神力量方面,也还比不过男导演执导的原作,这恐怕更多地要归于创作者的能力不足。

张末真的有导演天分吗?这很难评,至少在《拯救嫌疑人》这部彻头彻尾的“百度翻译”式大路货中,没有体现出来。

虽然《拯救嫌疑人》将一篇匠心独运的短篇小说改写成了狗血连篇的耸动知音体小作文,但尚可的票房证明,观众仍吃这套。今年救活影市冷档,这类情节核心悬念过硬,又能够强力调动观众情绪的翻拍悬疑片功劳不小。

但在这套以极低成本开发基准线以上剧本的外国悬疑片翻拍风潮之中,潜藏着更深的隐忧:如果“拿来主义”成为主流,原创剧本意味着风险、不稳妥,因此不受鼓励,国产编剧怎么避免走向路径依赖,国产悬疑电影如何实现原创式的根本进步?

另一方面,即使悬疑片剧本全面实现国产替代,但仍大范围继承了以过分狗血的情节和反转噱头博得观众,不重电影艺术品质的创作模式,又该怎么办?

乐观的一种设想是,观众有可能逐渐厌倦这种下猛料的创作模式,促使业界不得不创新求变。

不过,此类影片也有可能和激烈的社会情绪、被短视频深刻影响的表面化社会审美偏好长期稳定地默契配合,相互促进,经久不衰——这恐怕不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未来。

(文/阿拉纽特)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电影版《长安十二时辰》等多部新片立项;《无价之宝》海外定档;宁浩《红毯先生》改档大年初一
下一篇
她刚官宣,就被全网嘲,冤吗

评论

共 0 条评论